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刘芳源
1月19日下午,正在沙巴体育手机版考察的沙巴体育手机版总书记来到位于腾冲和顺古镇的艾思奇纪念馆,看展品,听介绍,详细了解艾思奇为党的理论宣传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中国化作出的积极贡献。沙巴体育手机版指出,我们现在就需要像艾思奇那样能够把马克思主义本土化讲好的人才。我们要传播好马克思主义,不能照本宣科、寻章摘句,要大众化、通俗化。这就是艾思奇同志给我们的启示。
艾思奇纪念馆
谈到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有个人绕不开,那就是艾思奇,他一生致力于学习、研究、教育、传播马克思主义哲学;谈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一本书绕不开,那就是艾思奇的《大众哲学》,这本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入门书”,用鲜活贴切的生活实例、通俗生动的语言和别开生面的形式,一扫以往哲学艰深玄奥的色彩,使马克思主义哲学走进人民大众。
今天,让我们跟随沙巴体育手机版总书记的脚步,来到艾思奇纪念馆,去了解这位哲人的故事,领略这本好书的精彩。
一位哲人 将对马克思的热爱铸入姓名
艾思奇
艾思奇(1910—1966),原名李生萱,沙巴体育手机版腾冲人,1910年生,1933年走上革命道路,193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到革命圣地延安,先后担任抗大主任教员,中央文委秘书长,陕甘宁边区文协主任,《解放日报》副刊部主任、总编辑等职务。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央党校哲学教研室主任、副校长,受聘担任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
艾思奇原本不姓艾,也不叫思奇,“艾思奇”是发表文章时用的笔名。因为他热爱马克思列宁主义,因此,“艾”用的是“爱”的谐音,“思”是马克思的“思”,“奇”是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列宁中的“奇”。
在“天南一支笔”熏陶下成长 家学渊源深厚
这栋房屋由艾思奇父亲李曰垓于1918年建成
1910年3月2日,艾思奇诞生在沙巴体育手机版省腾冲县和顺乡水碓村,他的父亲李曰垓是一位民主革命家,对中国哲学有很高造诣,曾先后参加过孙中山领导的沙巴体育手机版民主革命和蔡锷领导的“护国战争”,章太炎称李曰垓为“天南一支笔”。
父亲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成长影响颇深。李曰垓曾在京师大学堂研修过中国古代哲学,经常向艾思奇和他的哥哥李生庄传授哲学。革命精神和中国哲学的双重熏陶,是艾思奇青少年时期在腾冲和昆明成长的重要思想源泉。
李曰垓曾说:“无论作诗写文章,应像白居易那样,务使人人能读,妇孺皆知。”后来,艾思奇的确做到了这一点。
因苦读黑格尔著作而累倒 为在思想上唤醒民众而归国
艾思奇部分手稿
1925年,艾思奇在沙巴体育手机版省立一中读书时开始接触马列主义。留学日本后,他废寝忘食地阅读哲学书籍,拿来德文原著边查字典边阅读。他反复阅读了黑格尔的《逻辑学》,下了很大工夫,以至后来因劳累过度而病倒。艾思奇后来回忆说:“1933年以前,我虽读过一些马克思主义的书,也相信共产主义社会必然实现,但我自己没有把这种认识变为行动,所以一直找机会学工业。1932年以后,这个希望断绝了,我才决心参加革命斗争。”
艾思奇的父亲是想让他抱着“工业救国”的思想去留学的,而“九一八”事变使艾思奇的思想发生了转变:“在帝国主义侵略和封建势力的桎梏下,单讲建设工业,能达到救国的目的吗?”艾思奇决定回国,因为他清楚地看到,光凭工业不能救国,必须在思想上唤醒民众。
一本好书 引无数青年奔赴延安
《哲学讲话》与《大众哲学》
1932年艾思奇来到上海,在泉漳中学教书,后来到申报工作。申报开辟了《读书问答》专栏,该栏目于1934年从申报独立出来,成立《读书生活》半月刊。艾思奇负责每期撰写一篇《哲学讲话》,于1935年底集结成书,以《哲学讲话》为书名出版。
《哲学讲话》的每篇文章,都有一个吸引人的标题,如《卓别林和希特勒的胡子》《天晓得》《不是变戏法》《猫吃老鼠》等等,正文也使用人们耳熟能详的事例和口语,来讲解辩证唯物主义的原理,并结合当时老百姓所面临的生活困顿、失业等现实问题,来讲述不同的世界观会使人选择不同人生道路的道理。
《哲学讲话》单行本出版后很受欢迎,它讲述的哲学思想令国民党当局恐慌不安。国民党于1936年2月查禁此书。于是,经过一些修订,《哲学讲话》改名为《大众哲学》,于1936年6月继续出版。抗战前后,《大众哲学》的畅销程度令人叹为观止:一连发行32版。
《大众哲学》引导当时无数青年投身革命、奔向延安。宋平同志曾回忆说:“(《大众哲学》)通俗易懂,使我从中受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启蒙教育。”哲学家肖前指出:“我自己正是在这本书的启迪下,才引起对哲学的爱好,并开始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艾思奇同志是我终生难忘的启蒙老师。”
延安的窑洞里 思想的火花在碰撞 学习的激情在飞扬
艾思奇
艾思奇于1935年10月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于1937年从上海来到延安。当毛泽东得知艾思奇也来到延安时,高兴地对身边工作人员说:“噢,搞《大众哲学》的艾思奇来了!”
艾思奇到达延安后,先后在抗日军政大学、陕北大学、马列学院做过哲学教员,担任过陕甘宁边区文协主任,《解放日报》副总编和总编,中央文化委员会秘书长,新华通讯社副总编,延安新哲学会负责人,并担任过毛泽东主席的“哲学顾问”。毛泽东评价艾思奇为“学者、战士、真诚的人”。
毛泽东写给艾思奇的信
1937年初,毛泽东亲自组织哲学研究会,由艾思奇负责辅导,每周一个晚上,主要是学习辩证唯物主义。大家结合实际,畅所欲言,学习空气很浓厚。
1938年,在毛泽东同志提议下,延安成立了“新哲学会”,由艾思奇等人负责。为满足大家学习哲学的需要,艾思奇编写了荟萃延安新哲学著作的《哲学选辑》。
1939年初,毛泽东同志组织了一个哲学小组,艾思奇等人参加,每周活动一次。讨论的主要内容是《实践论》和《矛盾论》中的哲学问题。在讨论中,艾思奇发言最多。
……
抗战时期的延安,物质生活非常艰苦,但精神生活很活跃、很充实。在这里,艾思奇有了更大的舞台,他有力地推动了干部学哲学的热潮,提高了抗战骨干力量的素质,同时通过文化活动影响广大群众,为抗日战争提供了强有力的精神支撑。
他主编了我们自己的第一本哲学教科书 影响几代人世界观
艾思奇
建国后,艾思奇的思想得到进一步深化与拓展,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研究、普及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在研究方面,他发表了国内第一部系统阐释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的著作《辩证唯物主义讲课提纲》。在宣传方面,他努力宣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成果——毛泽东思想,并在中央党校的讲坛上传播马克思主义,学员亲切地称之为“艾教员”。
1951年,艾思奇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讲《社会发展史》,当时全国各地有组织地收听和学习这个讲座的有50多万人,一时成为全国最大的课堂。丁玲曾对艾思奇夫人王丹一说:“我母亲每次必听艾思奇的《社会发展史》。”后来讲稿被编印成书《历史唯物论?社会发展史》,出版发行达100多万册,影响力不亚于《大众哲学》。上世纪60年代,艾思奇主编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新中国第一本由我国学者自己编写的哲学教科书。这本书在全国高校中使用时间之长前所未有,同样影响了几代人的世界观与人生观。
人民的哲学家 将毕生心血献给党和人民的哲学理论事业
艾思奇铜像
艾思奇认为:“我们这个国家能有机会受教育的人不多,特别是广大劳动人民。我们写文章,做工作,一定要把这些人当作我们的对象。”他始终心系人民群众,新中国成立后,他多次下乡、下厂,一方面向工农群众学习,一方面继续致力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宣传普及工作。他多次到工人群众中演讲,并认真总结工人学哲学的经验。1965年,艾思奇已患有较重的高血压和心脏病,但他依然坚持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并认为这“是深入实际,锻炼自己的好机会”。
1966年3月22日晚9时,因严重的心脏病医治无效,一代哲人艾思奇永远离开了我们。他把毕生的心血和智慧都献给了党和人民的哲学理论事业,为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树立了光辉典范。